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童年缺乏母愛的人,長大後常有這三種性格問題

來自韓國的青少年研究表明,67%的學生因母親的過度干涉而產生社交焦慮與心理問題。

這兩種結果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與障礙,這也是十分常見的性格問題。

三、共情能力匱乏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自閉症研究中心一則心理學研究顯示:
那些經歷早期情感忽視的兒童在錯誤信念任務與正確道德發展階段中的表現比同齡人遲緩11個月。

也就是這類孩子很容易產生非理性認知,並且意識不到自己在傷害別人.
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十分緩慢,性格上呈現出共情能力低下的問題,有著邊緣性人格的行為模式傾向,極易成為別人眼中的「壞孩子」。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源於身體中鏡像神經元系統激活異常;
當他們觀察別人情緒時,他們的額下回與頂下小葉的BOLD信號強度較正常人低29%。
這導致他們無法擁有與常人相當的共情能力,即便他們從他人的行為中習得共情是重要的社交技巧;
但是也無法真正對他人產生共情,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社交手段。

因此,成年之後,他們的共情能力也比較匱乏,對他人表現出高防禦性心理與冷漠心理。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不能為一個人的所有人格缺陷與性格問題開脫。

但是一個好的母親與家庭也會成為治癒一個人痛苦的「港灣」,及時引導孩子成長的母親,也能「亡羊補牢」;
而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更要有勇氣愛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The End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