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瞧一個愛說廢話的孩子

2025-04-04 14:47

魔神9319

不要小瞧一個愛說廢話的孩子

首先根據共情關注原則——

父母一邊給孩子講故事,一邊關注孩子的反應,

留意哪一部分情節更加吸引孩子,並就這部分情節做更多展開。

從而使得孩子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輕鬆愉快地學到更多知識。

其次根據充分交流原則——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不再一字一句地給孩子念文字;

而是與孩子一起孩子探討故事內容、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

「熊寶寶的麥片粥正在冒著熱氣,現在就讓它喝怎樣?」

「不行,會被燙傷嘴巴的。


從而幫助孩子將故事情境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學以致用。

最後根據輪流談話原則——

父母可以給孩子拋一些開放式的問題:

「叮鈴叮鈴……熊寶寶家的門鈴響了,會是誰呢?」

「熊寶寶透過門縫看到一隻小狐狸,猜猜狐狸會說什麼?」

從中激發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提升語言組織能力。

使用3T原則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孩子調動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的過程。

且通過與父母的情感聯結和言語互動,孩子會體驗到發自內心的安全感,支撐著他向更廣闊的知識海洋進行探索。

7/8
不要小瞧一個愛說廢話的孩子

聽起來,親子互動中的3T原則有些複雜,需要父母具備一定的時間精力、耐心和引導力。

如果我們能夠統統做到,固然很好,但如果做不到,其實也沒關係。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成長故事。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

論基因優勢,我家族裡絕大多數人都是小學、初中畢業,算不上知識分子;

論學習資源,我遠落後於城鎮孩子,別說輔導班,我連幼兒園都沒有上過。

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我未滿6歲,適應能力沒跟上,考試經常不及格。

但到了二年級,我的腦袋彷彿突然開竅了一般——

成績突然就升上去了,且從那以後一直居於尖子生系列,一路考上了重點大學。

這樣一種學業成就的「突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順著前面提及的一個孩子差異技能的形成,以及親子互動中的3T原則,我把目光追溯到自己的小時候。

那個時候,我跟鄉下的奶奶一起生活。

記憶中,我是個「話癆」,經常會纏著奶奶,問她很多問題。

奶奶一般會耐心地傾聽並回應我。

但由於文化程度有限,有些事情她也解釋不清楚。

記得有一回,奶奶提著兩袋米在前面走,我在後面吵著要她抱我。

她回應說要提東西,沒有手抱我了。

我突發奇想,那我自己用手把自己抱起來不就行了嗎?

於是我學著奶奶平時抱我的樣子,把雙手放在屁股後面,嘗試將自己抱起來。

但,始終無法成功。

「奶奶,為什麼我不能把自己抱起來呢?」

「傻瓜,人怎麼能抱自己呢?

會摔跤的。」

「為什麼人抱自己就會摔跤呢?」

「人抱自己當然會摔跤啦!」

通過那次「實驗」,我確認了人不能將自己抱起來,但卻不理解為什麼不能。

儘管奶奶已經盡她最大的努力回應我了,但依然沒能給我解釋清楚其中原理。

就這樣,這個問題一直擱置在我的心裡,直到初二物理課學習了重力這個概念,我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從發現問題到理解問題,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但這並不影響我的好奇心,也不影響我思考的樂趣。

相反,它成為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動力源泉,並激勵著我不斷超越固有的認知,取得更好的學業成就。

如今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成長經歷,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高質量的親子互動——

不一定需要養育者的知識有多淵博,認知有多全面;

僅僅需要養育者給予孩子最基本的愛與關注,有問有答,有聽有說,便已足夠。

寫在最後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

要不要讓孩子從小就這麼拼?
如果真的要拼,該拼些什麼?

我的答案是:完全不需要。

因為越貴的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

越早參加學習的孩子,或許能更早地掌握通用技能,卻會無形中阻礙差異技能的形成。

如果真的要拼,那就拼養育者與孩子的互動質量,拼孩子的獨立思考和深度理解能力。

最好的教育其實是免費的——

它就存在於父母說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與孩子進行的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里。

既然如此,父母們不妨給自己鬆鬆綁,安然享受跟孩子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吧。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