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小虹很是焦慮。
女兒幼兒園畢業,9月份進入小學。
小虹本來計劃著趁暑假帶孩子出去玩一圈,好好放鬆一下。
然而這段時間,無孔不入的幼小銜接廣告,卻讓她慌了神。
從"拼音、漢字、算數"到"記憶力訓練,思維強化"……
它們無一不在暗示:不搶跑,你的孩子就要落後了。
而育兒群里一些「牛娃」的家長,則早就將孩子的暑假課程安排得滿滿的了。
"完了,論經濟和精力,我們根本拼不過人家;
看來孩子註定要輸在起跑線上了,該怎麼辦?"小虹一臉焦慮地找到我。
今天就著小虹的處境,我們一起來探討2個問題:
在教育普遍內卷的當下——
要不要讓孩子從小就這麼拼?
如果真的要拼,該拼些什麼?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理清2個概念:共通技能 VS 差異技能。
共通技能:是指一般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和日常積累學習,都能掌握的技能。
比如走路,吃飯和說話——
有的孩子經過專門訓練,可能一歲多就能學會以上3個技能;
但即便沒有經過專門訓練,正常孩子到了三歲以後也能做到。
又比如認字和算數——
有的孩子通過早期學習,六歲前就能認識幾千漢字,背下幾百首唐詩和算數口訣表;
而那些沒有提前學習的孩子,則需要到小學階段才能一點點學會。
雖然早一點學會對幼小銜接有好處,能讓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的課業中成績名列前茅,
但到了中高年級以後,這種差距很快就會被磨平。
而真正區分孩子長遠學業成就的,其實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技能。
差異技能:是指孩子需要通過不斷指引、探索、強化和訓練,才能逐漸掌握的技能。
從學習層面來講,它指代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深度理解能力」。
比如:
遇到問題時,孩子能否經常進行主動思考、獨立思考?
當被告知答案時,孩子是否依然熱衷於推理現象的演化過程?
面對一個陌生事物,孩子是否習慣透過表面去探索事物的本質?
通過與他人溝通和思想碰撞,孩子是否能理解不同的觀點與證據?
……
這樣的差異技能,越到高年級,越能顯現它的優勢。
因為隨著高年級的進階學習,會越來越考驗孩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它需要孩子能夠自行去梳理整合知識點,融會貫通。
如果孩子真的做到了,那麼學習對他而言就不再是枯燥繁瑣的任務,而是充滿未知的驚喜。
且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他的眼界會拓寬,思維會變得越來越活躍,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
這,才是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