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有多愛你,看這1個動作就懂了

修通自己的內在課題

然而,規則的設定,只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卻無法修通一個人的內在議題。

在帶娃這件事上——

阿姨的內在情感需求是「希望寶寶喜歡她」,內在恐懼則是「擔心寶寶哭多了會窒息」。

當遵從我的要求,不去刻意挑逗、打擾寶寶以後,她開始陷入一種失控的焦慮與恐慌,

對此,她又衍生出一種新的應對模式:長時間抱著寶寶,不讓寶寶下床活動。

透過心理學的角度,我很容易能夠理解:

她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消除自己的內在恐懼。

因為擁抱能跟一個孩子快速建立親密,減少孩子哭泣。

5/10
孩子究竟有多愛你,看這1個動作就懂了

我當然可以再設定一個規則,不讓阿姨經常抱寶寶。

但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她又會衍生出另一種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打地鼠遊戲,我從這頭打,地鼠就會從另一頭冒出來。
也就是說:

我無法在阿姨沒有意願、沒有覺察的時候,觸碰她的個人議題,並要求她去改變。

我唯一能做的,是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為什麼那麼抵觸阿姨親近寶寶?

我內心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我想起了小時候,奶奶很寵我,經常拿背帶背我出去玩。

我的母親心裡同樣充滿了恐懼,害怕我被奶奶「搶走」,

於是她不停地貶低奶奶,限制我與奶奶親近。

然而她越是這樣做,我反而越同情奶奶,越想跟奶奶靠近,

甚至有時候,我還會為了捍衛奶奶而跟她頂嘴,與她疏遠。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