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我沒能識別出這份焦慮與恐懼,不知不覺就被阿姨牽著鼻子走。
比如當阿姨自豪地告訴我,寶寶很喜歡她,一見到她就會笑時,
我會忍不住陷入恐慌,擔心寶寶喜歡她多過喜歡我。
又比如當阿姨一遍遍絮叨「寶寶不能哭,哭多了容易窒息」時,
我會忍不住緊張,生怕一不小心她的預言就成真了。
基於這份恐慌與緊張,我也會不自覺地去逗寶寶笑,阻止寶寶哭泣。
直到那一回——
家裡來了客人,阿姨為了向客人證明寶寶一見到她就笑,不停地做鬼臉逗寶寶,甚至還伸手過來撓寶寶的痒痒……
我頓時有了警覺:
這不是正常的親子互動;
這是在拿寶寶當工具人,以此滿足自己的自戀。
3/10

於是我開始樹立自己作為父母的主體意識,對阿姨的種種行為加以規範:
不要撓寶寶痒痒;
不要做鬼臉逗寶寶笑;
不要打擾寶寶思考&玩遊戲……
一開始,阿姨不以為然,不將我的要求當回事,依然有意無意地挑逗、干擾寶寶。
但每一次,我都會堅定且溫和地提醒她:不要這樣做!
後來被提醒的次數多了,她逐漸感受到了我態度的堅決,開始慢慢端正自己的言行。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