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有多愛你,看這1個動作就懂了

編者按: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試圖去給孩子創造完美的成長環境:
努力學習各種育兒知識,規範自己(家人)的一言一行,生怕一不小心就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妨礙孩子成長。

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真正實踐起來卻發現: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無法保證自己(家人)不犯錯,也無法保證孩子的成長不受挫。

因為呀,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成長環境。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與你聊一聊:
如何陪伴孩子在一個不完美的環境中適應與成長,實現自我整合?

上周,我寫了《4歲萌娃「瑤一瑤」翻車,為何引全網心疼?》提及我家阿姨的一些不當言行:
為了讓寶寶喜歡她,經常做鬼臉逗寶寶笑;
為了證明寶寶看到她會笑,在客人面前撓寶寶痒痒……
有網友在後台留言:這個阿姨不合格,趕緊辭掉吧。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不是沒想過。

甚至有幾次,我都已經聯繫中介公司安排新阿姨上門試工了。

但新阿姨到來之後,又總會製造新的問題,給我增添新的煩惱。

後來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
阿姨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經驗與局限,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滿足我的心意。

與其通過不斷更換去尋找一個「完美阿姨」,不如藉此機會讓寶寶學習:
如何在一個不完美的環境中去適應,成長與整合。

於是我留下了原來的阿姨,並採取了以下3個舉措,助力寶寶更好地成長。

1/10
孩子究竟有多愛你,看這1個動作就懂了

樹立自己作為父母的主體意識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養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其他家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是輔助者。

如果父母的主體意識不強,育兒經驗又不足,就會很容易盲目聽從他人的意見,或受到他人的情緒干擾。

我一開始也是如此。

我家阿姨在照顧寶寶時存在很多焦慮與恐懼。

就拿她挑逗寶寶這件事來說——

為了與寶寶建立親密,她一見到寶寶,就不停地做鬼臉逗寶寶笑。

她沒有耐心安靜地陪伴寶寶,也沒有耐心等待寶寶情緒自主流露。

她還堅信:「如果她不逗,寶寶很快就會哭,寶寶哭多了會窒息。」

這是阿姨的焦慮與恐懼。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