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大學同學深夜發文,附帶了滿地散亂的課本和摔碎的花瓶圖片。
朋友圈內容大致是——
孩子剛跟自己吵完一架,她反思為什麼自己學了那麼多親子教育的課,還是沒有辦法應對孩子的叛逆。
這條朋友圈很快就引起其他同學的共鳴,大家一邊在安撫,一邊也在抱怨:
現在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手機玩多了,叛逆期提前了;
以前他們都是乖乖女,男生也就是高中才開始特立獨行;
怎麼現在孩子小學沒有讀完,就開始有對抗意識了。
但與此同時,我在諮詢中卻觀察到另一種現象:
那些沒有被過度打壓的叛逆孩子,他們長大后因為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不懼怕權威等,生活和工作反而更加順利。
借著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
為什麼說小孩子叛逆,未必是件壞事?

想消滅叛逆的家長們
先說我觀察到的普遍情況——
很多家庭里,孩子身上的叛逆就像是病一樣的存在,父母躲避不及,到處找各種良方想消滅它。
比如,家長使用高壓嚴管的方式,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為自己的喜好爭取。
特別是一些獲得了社會意義上成功的父母,他們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知道怎麼樣才是對孩子好。
而一直處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長大,孩子很容易要麼畸形,要麼枯萎。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新警察故事》裡面由吳彥祖飾演的阿祖。
阿祖的父親是香港總警司,他很在乎紀律、榮譽,也將警隊的「命令-服從」的做事方式強加給兒子,不允許阿祖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一旦他想要頂嘴,父親就打罵他,說他是廢物。
阿祖的母親也是商界有名人物,但她只會用錢哄好阿祖,讓他不要再叫嚷著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從來沒有看到過阿祖的需要。
活在有名、有利、有權勢的父母的陰影下,阿祖從來就沒有辦法真正地為自己爭取成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