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不愛孩子,我只是好像,不見了我自己。
」
這是很多媽媽在產後說不出口的心聲。

我們總說「產後抑鬱」,但它不是一個突然襲來的怪獸,而是像潮水,一點點浸透你的情緒。
很多媽媽並不一定是「抑鬱症」,但一定經歷過「崩潰」時刻。
今天,我就來和你掰開揉碎,說說媽媽產後最容易焦慮、情緒失控的4個高發期。
而第2個階段,是最容易讓人「情緒崩塌」的拐點。
第一階段:生完孩子的頭10天——身體的疼痛+情緒的失控
那幾天,是媽媽從「生產戰場」撤退,卻還沒能重建身體的日子。
惡露、漲奶、刀口痛、夜奶、沒得睡,外加身邊人動不動就來一句「你怎麼還不恢復?」「別矯情,誰不都這麼過來」,直接把剛從手術台或產床上下來的你,推入了「自我懷疑」的漩渦。
心理學上,這叫做**「Baby Blues」**,大約80%的新媽媽會經歷短暫的情緒低落、易哭、心煩。
它不是疾病,是荷爾蒙斷崖式下跌+疲憊+環境壓力的混合反應。
真實故事時間:
@小柚子媽:「我生完孩子第5天,夜裡餵奶時,突然對著牆哭了一個小時,因為覺得『我是不是永遠沒辦法睡整覺了』。」
如果這時候,有個「智能情緒監測燈」,能根據你聲音的語調、心率變化,默默亮起提醒——「你需要休息和陪伴」,是不是比任何一句「你要堅強」都更治癒?
第二階段:滿月後的6~8周——最容易「情緒崩盤」的時刻
這個階段,簡直是「地獄開局」的完美翻版。
你以為自己熬過了最難的「月子」,但真正的難關才剛開始。
寶寶的哭鬧不規律,晝夜顛倒,你可能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做不好媽媽」;另一邊,身體還沒恢復完全,老公、家人卻都默認你「可以一個人搞定了」。
你會發現,連去趟廁所都成了奢侈,每天像「循環副本」:
起床→餵奶→哄睡→洗奶瓶→洗尿布→換衣服→餵奶→哄睡→循環100次……
最狠的是,這時候的情緒崩潰是「默不作聲」的。
你可能在表面上笑著,但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這時候最需要的是——有人懂你,而不是試圖改變你。
建議這個階段的媽媽,一定要嘗試定時「抽離育兒現場」。
哪怕是10分鐘在陽台聽個白噪音App放空一下,都比逼自己「振作起來」更有用。
第三階段:產後3個月左右——「我好像失去了自己」
3個月,是很多媽媽準備「復工」的時間節點。
但在這之前,你往往已經徹底忘記「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