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九點,客廳里一片狼藉,地上散落著拼圖和繪本,小寶正光著腳跑來跑去。
突然,腳下一滑,「砰!」一聲栽倒在地,哭聲立刻劃破寂靜。
我急忙放下正在教大寶寫字的筆,衝過去抱起小寶,一邊輕輕拍著他,一邊低聲哄:「不哭,媽媽在呢,不疼不疼。
」
眼角餘光瞥見大寶默默站在一旁,眼眶紅了,嘴角抿著,不發一語。
心頭一緊,我猛然意識到:我,偏心了嗎?

偏心?
其實是愛得不同
其實,做了二胎媽媽之後,這樣的情景頻繁上演。
小寶年幼嬌嫩,需要貼身照顧,大寶則已經是個懂事的小男子漢。
可每次看到大寶那略帶失落的小臉,心裡總有根刺扎得生疼。
朋友曾問我:「你愛小寶更多一點吧?
畢竟年紀小。」
我苦笑:「怎麼可能?
兩個都是心尖尖上的寶貝。」
可現實是,當小寶需要餵奶時,大寶不得不自己吃飯;當小寶發燒時,大寶的繪畫比賽我也缺席了。
晚上睡覺時,大寶小聲問:「媽媽,你是不是更喜歡弟弟?」那一瞬間,我的心像被捏了一把,眼淚差點滑出來。
我努力解釋:「媽媽不是更喜歡弟弟,而是弟弟現在更需要媽媽。
等他長大了,媽媽也會多陪你的。」可孩子哪裡能聽懂這樣的解釋?
他只知道,媽媽抱小寶的時間,比抱他多得多。
愛,不是一樣多,而是獨一無二
有一天,我和朋友去散步,無意中聊起偏心這個話題。
朋友笑著說:「你覺得偏心,其實是用同一個標準衡量兩個不一樣的孩子啊!」
這句話讓我猛地頓悟。
是啊,公平並不是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而是根據他們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愛。
我想起小時候,媽媽總是偏疼弟弟。
我經常抱怨,媽媽卻淡淡地說:「你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弟弟還依賴我呢。」那時候我不懂,如今自己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才終於理解那份沉甸甸的愛。「獨一無二」的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了讓大寶也感受到特別的愛,我嘗試做出一些改變。
專屬時光: 每周一晚上,雷打不動地帶大寶去看電影或吃冰淇淋,只有我們倆。 心靈對話: 睡前聊聊天,聽聽大寶的煩惱和小心事,哪怕只是講個小故事,也讓他感到被重視。 表達肯定: 當大寶學會幫弟弟穿鞋時,我誇獎他:「你真是個好哥哥,弟弟有你真幸福。」 漸漸地,大寶不再動不動生悶氣。
每次看到我抱小寶時,他甚至會湊過來說:「媽媽,弟弟是不是又調皮了?」話語間,多了幾分理解和包容。
愛的平衡,是在心與心之間找到共鳴
有一次,我和大寶一起做拼圖,突然他說:「媽媽,我知道你喜歡弟弟,但我知道你也喜歡我。」那一刻,我愣住了。
原來,他早就明白,只是需要時間去接受。
很多時候,媽媽們總是用「公平」來衡量孩子的感受,卻忽視了孩子們對於愛的理解並不相同。
小的需要陪伴,大的需要尊重,小的需要呵護,大的需要認可。
與其追求完美的均衡,不如去理解每個孩子的情感訴求,給他們獨特的愛。
晚上,我摟著大寶睡覺,輕聲說:「媽媽愛你和弟弟一樣多,但方式不一樣。
你是哥哥,媽媽知道你很棒,也知道你有時候會覺得不開心。
以後如果你覺得委屈,一定告訴我,好嗎?」
大寶點了點頭,笑著鑽進我懷裡。
我知道,他終於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