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沒事,正在悄悄摧毀你和孩子的信任感

有時候,一句「沒事」,是比摔疼了膝蓋還要痛的。

1/3
那句沒事,正在悄悄摧毀你和孩子的信任感

前兩天,幼兒園老師打電話跟我說:「你家妹妹中午因為飯菜不合口味哭了好久,我勸她『別哭了,沒事』,她反而哭得更厲害。」我心裡咯噔一下,因為幾個月前,我也說過一模一樣的話——結果,是她關上門,在房間哭了一個小時。
01|你以為在安慰,其實在否定
「沒事」「不疼」「別哭了」——這些話幾乎是家長口中的標準安慰三件套。
但問題是,這些話從孩子耳朵里聽出去的翻譯是:
「你現在的感覺是錯的」
「我不打算聽你解釋」
「你應該立刻平靜下來,不要影響我」
尤其是當孩子正陷在情緒的大風暴里時,這些看似溫柔的語言,反而像是在說:「別矯情,你這不算事兒。」
結果呢?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理解,而是被忽略、被打斷、被壓抑。
這是一種情緒否定型語言,它表面看似平和,實則就是「精緻包裝」的控制。
02|情緒不是「馬上解決」的問題,是需要被「看見」的需求
當孩子因為玩具摔壞而崩潰時,他在意的不是那個玩具,而是「我失去了重要的東西」;當他為一個不公平的小事哭泣時,他難過的不是結果,而是「我被忽視、不被重視」。
此時此刻,他最需要的不是你幫他分析對錯、講道理,而是:
「你真的很難過,對不對?」 「我看到你很生氣,這件事讓你很不舒服。」 「來,我們一起看看能不能讓你感覺好一點。」
這不是「溺愛」,而是「共情」。
孩子的情緒不是用「滅火器」去撲滅的,而是用「水管」去慢慢滋養的。
03|那句「沒事」,其實是在抹掉他的情緒地圖
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曾說:「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來自父母的情緒教養方式。」
如果孩子在每次情緒崩潰時都被「沒事」帶過,那麼他的內心會逐漸形成一個認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