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幾個朋友聊天,大家說起娃睡覺的問題,瞬間打開了話匣子。
「你家孩子分房睡了嗎?」
「別提了,我家那個,就算分床了,半夜還得摸黑鑽回我們床上。
」
「我家也是,我跟他爸都快被他擠掉下床了!」
聽著大家七嘴八舌,我突然想起了兩個認識很久的媽媽——她們當年也都曾被這個「分房大關」困住過。
但10年後,兩個孩子的格局差距立現。

一:孩子不願「分房睡」,2位媽媽做法不同
媽媽A,是一位職場寶媽,性格乾脆利落。
她家孩子在5歲時,就開始練習自己睡。
剛開始那幾晚,孩子不習慣,一家人都心疼得不行。
但她很堅持:「孩子到這個年紀,得分床睡了。」
當然,她沒直接把孩子扔進黑屋,而是一步步來——從陪入睡到漸漸撤退。
哪怕半夜孩子哭鬧,她也堅持不抱回床,而是坐在床邊輕聲安撫。
幾個月後,孩子習慣了獨睡,也不再夜裡頻繁醒來。
再後來,小朋友不僅不怕黑,還學會了自己關燈、收拾被子、制定睡前計劃。
五年級時,自己規劃學習時間表,沒人催也能做完作業,參加學校活動總是沖在前面,做事有主見、有章法。
媽媽B,性格溫柔,在孩子6歲時也曾想分房。
但孩子一哭,她就心軟:「這麼小,他會不會以為我不要他了?」於是一直拖著,直到孩子10歲了,還在父母中間打橫躺。
後來,她發現兒子越來越離不開她。
學東西慢,總等著別人幫;
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找媽媽」;
上學前還鬧分離焦慮。
她常感慨:「我是不是太遷就他了?」
很多人以為,「分房睡」不過是個小問題,不就一張床嘛,哪有那麼嚴重?
可真正在這個小選擇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孩子未來的獨立能力、邊界感和情緒調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