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此,朋友對婆婆就有著明顯的冷淡和故意避讓,為的也是減少爭吵矛盾
用朋友的話來說就是「對溝通沒有信心,失去幻想了」
事實上,這就是婆媳之間都想試圖改變對方的結局,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讓誰,直到兩個人都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後來,還是她女兒一番話提醒了她
女兒說:「媽媽,你知道嗎?
你和奶奶誰也不待見誰的模樣,簡直是像極了我和你爭吵的樣子,那時候我也覺得很難受,恨不得永遠不要和你講話了」
朋友聽后,愣了半響,然後問女兒:「那你希望我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你講話呢」
女兒說:「你可以問問我的想法是什麼呀,然後再耐心地聽聽我的想法,也許就能發現我也沒有那麼糟糕嘛」
...
9/10

瞬間,蘭媽似乎發現了社交里隱藏的秘訣:接受=放鬆自己
是呀,既然說服不了孩子,那就為什麼不放下焦慮和偏見去接受孩子呢
特別是和孩子因為某件事產生不同意見分歧時,就應該想辦法去建立和孩子的共同興趣愛好
比如,你想親近、了解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向孩子發出邀請需求:
「在幹什麼?
我可以加入你嗎」
「這件事看起很有趣,不知道媽媽能不能有幸和你一起參加」
...
所以,教育孩子從來都是影響、而不是試圖改變孩子
當我們領悟這個道理,並成功加入孩子,和孩子有了共同興趣、還有共同目標后,你會發現夥伴之間的攜手和團隊力量,可是要比命令孩子做什麼、期待孩子擁有怎樣的成功,往往要更有影響價值那麼,關於教育好孩子的下半場是不要試圖改變孩子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