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不生,到底誰更後悔?真相揭露:比生兒育女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關於生育,答案並不唯一
前幾天刷到豆瓣網友@嵐嵐的故事,有些感慨。

講述中,她回憶了一次初中同學聚會,班主任也在。

彼時的話題無關懷舊,大多是圍繞「孩子」展開,一時讓她感到無所適從。

因為,她沒孩子,根本插不進話。

而老師和另外兩人:當年的班長和語文課代表卻很健談,從輔導孩子作業,聊到養娃把自己腰包掏空……
見她一直沉默,班長還關心地問:「你為啥還不要孩子?」
嵐嵐打趣說:「我還在觀察。
」直白地表達了暫無生育的計劃。

可大家顯得十分熱心,紛紛勸她趁早要個孩子,理由是可以延續生命和享受天倫之樂。

見此情形,嵐嵐只能拿「孩子要有生活質量」當擋箭牌。
不承想,勸生的老師和同學越來越「固執」:
「只有孩子才是永恆的快樂和精神寄託!」
「你現在身強力壯,不需要,可你老了呢,誰養活你,你指望養老院嗎?」
句句緊逼,嵐嵐只能找借口匆匆離開了。

不可否認,談及生育,過來人總能傳授些經驗,可真正能看明白的,還是自己。

就像作家米蘭·昆德拉說的:「生孩子的前提是,你已經證明人生是快樂的。

這和電影《何以為家》大熱時,觀眾拋出的尖銳話題不謀而合:
如果父母享有生育的權利,那麼孩子要求「幸福的權利」呢?
當孩子要求幸福時,大人覺得是物質標配、精神高配,可影片中呈現的,顯然不是這樣。

贊恩生在戰亂的環境,在法庭上狀告父母:「他們生下了我。

這個孩子,並非在抱怨家庭的貧窮,他只是對家人的無知和愚昧表示抗議。

所以,關於生育,答案並不唯一。

無論如何選擇,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