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做個「佛系奶奶」,不改變小兩口的育兒方式
前幾天,樓下遛娃,碰上了楊阿姨。
楊阿姨今年65歲,三年前來看孫子。
說起這幾年的經歷,她真是滿心委屈。
孫子剛出生那會,肚臍癒合不好,她就按家鄉的土辦法,給孩子塗了點艾草灰。
結果兒子看見后,就數落了她一頓,還明確要求她以後不能這麼瞎弄,都不科學。
後來,兒子兒媳都換了工作,越來越忙,就把孩子直接扔給她。
她是白天帶,晚上帶,還要負責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偶爾做家務騰不開手,她就讓孩子自己看會兒電視。
結果,兒媳又不高興了,說她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視力。
楊阿姨問:「那實在沒空咋整?」兒媳說:「實在不行,讓孩子上早教班。
」
她一聽,心裡一百個不願意,她覺得早教就是糊弄人,小孩子在家玩就行。
於是,她把兒媳已經報了名的課,全都退了,搞得一家人很不滿。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
比如孩子生病了,楊阿姨總想按土辦法給治,結果就被兒媳說一通;比如孩子調皮搗蛋,楊阿姨又總是護著攔著,兒媳就說她溺愛孩子。
在這里住久了,她越發覺得自己和兒媳在帶娃上的分歧大到不可調和。
往往是,她辛辛苦苦帶一天娃,換不來一句謝謝,還總被指責、被嫌棄。
但同樣是來看孫子的趙阿姨,就不這樣。
趙阿姨心寬體胖,兒媳咋說她咋做,不僅操心少,也沒啥婆媳矛盾。
有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流動人口的7.2%。
其中專程來照顧孩子的高達43%,還多為女性長輩。
也就是說,近一半的婆婆要進城帶娃,根本沒有所謂的「安享晚年」。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奶奶卻多因育兒理念與兒媳產生矛盾,得不到應有的體諒。
其實說到底,奶奶們的困境,根源還是在「關心則亂」。
然而,關愛孫輩的心再急,也別忘了,兒子兒媳才是他們的第一責任人。
可以提意見,但別一意孤行;可以多幫襯,但別越俎代庖。
與其事事插手,不如做個「佛系奶奶」,少操心,少干涉,少做主。
網友@果果奶奶,說起過自己與兒媳的相處秘訣。
她在兒子家住了6年,沒和兒媳紅過一次臉,至今關系都非常融洽。
她說,她沒把兒媳當閨女看,而是當成「室友」和「同事」。
總結來說,就是在同一屋檐下,卻各有各的生活,互不干涉,像合租的室友;碰到事一起解決,職責明確,分工清晰,只做分內的事,像單位的同事。
聽上去有些冷漠,但這樣的相處模式,卻避免了很多紛爭。
有句話說得好:婆婆,不是兒媳的親娘,但也不是兒媳的對手。
這樣的心理位置,就決定了婆媳之間要保持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
做事有分寸,相處有邊界,唯有如此,才能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