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如何減輕「意義饑渴」的心理包袱?
你可以試試以下3個方法:
1、設定小目標,建立與自己的良性關係。
有「意義饑渴症」的人,很容易為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
比如剛剛提到的一天跑5公里,一周背2000個單詞等等。
如果不能堅持下去,就會容易陷入自責中。
我們可以嘗試把目標進行詳細的拆解,簡化成「稍一努力,就能達成」的程度。
比如,把一天跑5公里簡化成一天運動20分鐘,不限形式;一周背2000個單詞簡化成一天背10個單詞,有空就背多一點;一個月閱讀5本書簡化成一天看10頁書,重點領略文字的魅力。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驚呼:「這會不會太少了?!這樣有意義嗎?」
先不要管有沒有意義,而是想想:你做這些事的目的,並不是立刻讓自己變得優秀,而是建立與自己的良性關係,慢慢養成一個自己感到舒適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其中,感到快樂。
要知道,那些一天跑5公里、一周背2000個單詞的人,並不是強迫自己自律,而是因為熱愛而養成習慣,最終才變成了所謂的「自律」。
先嘗試去熱愛,再慢慢變成習慣。
後續你會發現,當你開始享受過程,才是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最後,不要忘了為這些小事慶祝。
因為,當你能為一天運動20分鐘而慶祝時,便意味著每次鍛煉你感受到的不再是壓力,而是「我很棒」的滿足感。
這種滿足感會滋養人,讓人獲得更多動力,走得更遠。
2、培養一個能支撐自己的興趣愛好。
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朋友蝴蝶患有典型的「意義饑渴症」,她的情況和開頭提到的女生差不多,有顏有錢有才華,卻還是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鑒於此,我勸她培養一個能支撐自己的興趣愛好。
蝴蝶對畫畫比較感興趣,於是報了個油畫班開始學習畫畫。
學了半年後,她把其中幾幅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掛到二手平台銷售,其中一幅畫被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媽媽買下。
後來,這位媽媽給蝴蝶留言,說孩子很喜歡她的畫,也去報名學畫畫,現在畫得越來越好了,自閉症也得到了改善。
蝴蝶告訴我,她突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意義所在。
我告訴她,其實畫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不管最後畫得如何,只要在過程中能感覺到自己被治癒,就已經值得去做。
3、練習「虛度光陰」。
學習如何「虛度光陰」,並讓自己偶爾「虛度光陰」,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比如,什麼都不做,只是躺著靜靜地聽20分鐘音樂;在海邊獨自發獃;在公園的草坪上曬太陽;坐在路邊看兩隻貓如何追逐打鬧......
不要充滿目的性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即使是世俗層面看起來「無意義」的小事,只要你自己覺得有意義就行。
4、多看一些哲學類的書籍,進入「心流模式」。
在直播的最後,李誕推薦投稿的女生去讀一讀佛學入門的書。
比如《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思辨的禪跡》《悉達多》等。
《洞見·從科學到哲學》這本書里提到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思維模式:「我們的痛苦很大程度來自於我們的大腦對我們的控制。
」
意思是,痛苦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自己下定義。
比如認為一個人好,這個人做什麼都對,就算做出不符合常規的事,也會覺得TA有不得以的苦衷。
相反,認為這個人不好,就做什麼都是錯的,即使TA幫助了人,也認為TA是有所圖。
有「意義饑渴症」的人,就很容易去下這樣的定義——這個事情沒做成,我就是失敗的;雖然我還不錯,但這個人在某方面比我厲害,我還是不如TA。
書里還提到,這都是認知失衡(失真的預期)的表現。
因為那是「你」自己認為的,都是主觀想法導致的。
如果你能練習不去這樣認為,那麼我們就能擺脫大腦對我們的控制,繼而擺脫痛苦。
04 寫在最後
《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Not Everything Has to Be Meaningful》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有「意義」,真正的意義或許只有在恰當的時機才會浮現。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些思考方式比如成長型思維、懂得感激、從掙扎中領悟意義等都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
如果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令你痛苦不堪、空洞迷茫,努力去堅持意義感只會阻礙你,而非幫助你變得更好。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時刻糾結一件事的意義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設立目標,但不一定非要完美;我們可以承認自己存在短板,但也要肯定自己的長處。
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有耐心,允許自己慢慢來。
只要你開心地度過這些瞬間,那麼每個瞬間都是值得的。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慢慢來,會更好。
世界和我愛著你。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