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做什麼都沒意思」的人,可能不是抑鬱,而是忽視了這個危機

02 別被「意義饑渴症」毀了自己的快樂
作家和小畏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過去的4年,他試圖恢復跑步的習慣,卻一直失敗。

為什麼呢?
和小畏說,他一開始確實有達成目標,第一天跑了5公里。

但第二天,他就開始犯懶了——想到要跑步,他的內心就充滿了倦怠感,因為昨天太累了。

於是,他眼睜睜地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逝,一股自責的情緒湧上心頭,覺得自己好差勁,只堅持了一天就不行了。

過了兩天,和小畏又逼自己去跑步,結果跑了一兩公里,就開始氣喘吁吁,不得不走路。

他一邊走,一邊自我嫌棄,覺得自己體能太爛了,才跑這麼一會兒就不行。

於是,他對自己的厭惡感愈發強烈,到後面乾脆放棄,不跑了。

即使不跑,他心中的自我否定依然存在。

於是他開始焦慮內耗,覺得自己連一點小事都無法完成,註定一事無成。

「意義饑渴症」的其中一個癥狀,就是「目標感太強」。

比如,每天要跑5公里,今天沒達成就沒有意義,罵自己太菜;
一星期要背2000個單詞,沒背完就是不夠有毅力......
有心理學家說過: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戀屬性,我們希望自己是好的、優秀的。
於是,我們會本能迴避面對自己糟糕的一面。

大部分患有「意義饑渴症」的人,其實也是完美主義者。

因為潛意識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所以一件事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滿分。

就像開頭提到的女生一樣,上美國名校,就職頂尖公司,掌握多種語言......每一項經歷都無限接近世俗定義的「人生贏家」。

但她仍然覺得自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因為自己不是全能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別人優秀。

所羅門王在《傳道書》里提到:
當人試圖使自己成為生命意義的中心時,他對生命意義的尋找就變得更加困惑和難以捉摸。
結果就是,他一生結束后仍然沒有找到其中意義。

太過於追求一件事的意義,會容易使人焦慮內耗或陷入虛無主義。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