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孩子今天撒謊了,別一口氣甩出他三歲打破花瓶、五歲偷糖吃、七歲沒交作業的陳年往事。
那不叫溝通,那叫「審判」。
溝通的重點,是解決問題,不是打擊人。
�� 方法四:借用「第三者」說話,情緒更易入口
有時孩子不願聽你說話,是因為「聽膩了」。
可以試試:
講個小故事讓他自己代入
用他喜歡的卡通人物「轉述你的話」
用「老師是怎麼做的」當例子引導
這叫「間接式引導法」,比你直球喊話更容易被接受。
�������� 方法五:每周固定一次「家庭溝通時間」,哪怕只有15分鐘
我們太多家庭「只吵架時才說話」,卻很少「沒事也聊聊」。
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每周日飯後,全家圍坐10分鐘:
孩子說一件高興或煩惱的事
爸媽說對孩子的一個肯定
一起說下周想改善的一個小習慣
這叫「正向連接儀式」,慢慢會讓孩子感受到——「在這個家裡,說話是有意義的,不是為了被批評」。
語言的溫度,決定了家的溫度。
有時候,吼一吼很爽,但結果是你把溝通的大門一次次關上。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把「想說的事」藏在心裡,再也不對你說出口。
而那些願意聽、會說話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是膽小怕事,也不是唯唯諾諾,而是:
敢說、會聽、能好好表達。
這,就是溝通的「複利」。
你最近一次「高質量溝通」是什麼時候?
你想試試哪一種方法?
歡迎留言,一起拆解家庭情緒密碼。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