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類是象徵性商品。
背著新款名牌包擠地鐵的年輕人,實則為了購買奢侈品花掉三個月工資只能連續吃速食麵。
這種場景在城市裡並不少見。
河南姑娘小麥月薪四千二,去年攢錢買了價值一萬六的皮質手包,為此半年沒有新添冬衣。
商品包裝盒裡附贈的保養手冊寫明:避免雨水和重壓。
結果她每天通勤時用塑料袋裹著包防刮蹭,反而失去了正常使用物品的尊嚴感。
問題核心在於,這類支出換來的心理安慰期只有兩個月,隨後就會陷入焦慮。
因為下個新款發布時又會出現攀比壓力。
倒不如從一開始就不去購買。
3/8

第二類是虛假優惠商品。
超市特價區三折處理的T恤,買回家發現洗三次就變形;
直播間的九塊九包郵首飾,佩戴后皮膚過敏反而花掉兩百元藥費。
真實案例中,江西家庭主婦林姐去年雙十一搶購低價商品累計支出一千五百元,半年後統計發現只有電熱水壺和拖鞋還在繼續使用。
這類消費的陷阱在於即時滿足感:
支付時感受到省錢快感,實際上平均每件商品的使用成本反而更高。
更隱蔽的危害是養成隨手購買習慣,日積月累的資金外流不知不覺形成。
4/8